在家教育中父親的角色

— 採訪記者:陳昕 —

  許多的父親過去成長環境中,這30、40年來的教育模式似乎只有「上學」這單一管道,沒有很多機會去瞭解在家教育這種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所以當教養的權責完全在自己手中時,很多爸爸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因此本文採訪了幾位慕真在家教育協會資深的爸爸們,希望透過他們寶貴的經驗帶給其他爸爸們一些想法。

父親角色的重要性

  廖年明,家中有四個孩子,目前擔任未來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資深講師,有12年以上在家教育豐富的經驗。他回憶道:「還記得當年我太太提出要實行在家教育時,我的腦門突然間猶如五雷轟!」很多爸爸和他一樣在決策之前一定會先審慎評估甚至天人交戰一番。他當時馬上考慮到:「家中小孩很多,太太一定會要求我敎一部分功課,我還要分擔更多家事,爸爸下班已經夠累,這些事情光是用想的就頭大,既然這麼累,何必呢?」但是當他開始參與慕真在家教育協會開啟了他對教育全新的眼界,超過12年以上的實戰經驗,他也累積了很多很棒的經驗。12年來他發現一個很重要觀念:『慕真有個很棒的理念是「鞏固婚姻,合一家庭,教養敬虔後代」。因此若是在家教育只有媽媽執行而爸爸不參與,基本上那樣並不合一,不合一也會影響到孩子。合一的分工,並不是分割權責,例如「我就負責賺錢,其他你去做」。合一的團隊擁有共同的目標,接著共同計畫、共同執行,若遇到困難便共同面對,其實如何教養孩子都不是第一重點,夫妻合一才是最重要的!』

  廖年明認為: 「當我們對教育有了全新的夢想,並且決定不再付錢請別人教導孩子,而是將孩子帶回家時,你可以想想做媽媽的負擔有多大?她的家事一樣都不會少,還要全天候陪著孩子、回應接踵而至的各種需求,又要敎孩子功課,媽媽的工作量一定是增加兩倍以上甚至三倍!這種情況下,爸爸一定要攜手參與。」

  廖年明是一個常常主動分擔家事的爸爸,此外他也決定讓父親的角色不是只有賺錢養家,而能貢獻他企管講師的專長,親自主責孩子大部分的課業教學,他能夠如此投入,主要是因為「教學」是他的專長與興趣,再加上他的工作時間較自由彈性,所以他很享受在這個部分親自參與。

  廖年明說:「在家中我負責上國語、算數、社會、地理、歷史,我的太太則負責課後的作業輔導。我們家的申請計畫書也是我跟太太路得共同寫的。結構我來定,因為我擅長計畫書與提案;教學的課程資料則由路得來寫,她負責去搜尋九年義務教育大綱、跟老師要教學手冊等等。計畫書就這樣產生了。在家教育中夫妻如何分工,並沒有一定的模式,應該以夫妻雙方充分的溝通、了解、並達成共識為原則。」「在我們家是不備課的,課本拿出來就開始上。但是我們仍有每週的進度。每學期目標是把學校進度上完,只能超前不能落後。結果我發現以前我聽過一個研究數據,台灣小學六年的課程事實上兩年便可學完,當我做了之後才發現還真是如此!例如來說「數學」一章的觀念內容,其實10分鐘就可以搞定了。其實真的不如想像困難,並沒有花那麼多時間」。

父親參與讓孩子更幸福

  有著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的爸爸林志勤,常常介紹自己是「中華民國最認真的郵差」。他說:「當我決定在家教育之後,我把工作以外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在陪伴孩子」。有些爸爸認為陪伴是重質不重量,但他認為有量才會有真的品質。「雖然我的兩個孩子已經小六,即將邁入青春期,但是因著我的陪伴,我獲得最珍貴的禮物就是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密感,這份親密的互動讓我們與孩子的幸福指數都能繼續保鮮!」。

  而同樣是另一位非常資深的在家教育的爸爸陳政融則認為:『當我每天看見孩子的眼神,我知道他們需要一個榜樣,一個能夠一起花時間、一起學習的榜樣,而我知道這個角色非常重要,當我更多的投入陪伴孩子時,我發現我就看見如聖經中瑪拉基書4章6節所說的「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如此美好而又寶貴的親子關係』。「 我也相信在家教育使我跟孩子的互動更親近。孩子若是在學校上課,親子的時間勢必要減少許多。自學與學校教育大不同,孩子所學習的內容是父親透過觀察了解孩子需要學習什麼,而非學校體制要孩子學的。我們希望孩子學到的是「學習的能力」。父親所應做的,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當他發現學習是有趣的時候,他自然就一頭栽下去了。一開始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我們帶著他們尋找學習資源;隨著孩子愈來愈成熟,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發現學習資源與途徑的能力,也正是自學的能力」。

  當爸爸自己清楚看見在家教育的重要性,從中所獲得的寶藏絕對不是學校教育所可比擬的,因此雖然知道辛苦卻仍義無反顧,主動付出的感受與被動「分擔」負荷,兩者已經迥然不同了。

父親可以實際參與的五件事

一、 擔任領袖的角色

  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的創始成員,目前擔任慕真的常務理事黃夏成先生,本身也是資深的企管顧問與講師,他認為父親的角色就像是一個公司的經營者,需要做決策、組織、經營、管理、協調並帶領企業方向與成長。此外父親的角色也正如聖經中所形容就像是身體的「頭」一樣,給全家人異象和願景,讓家庭成為一個健康、合一、成長的身體。
在這個主題上家有四個孩子的陳政融真誠地表達了對妻子的讚賞:「由於我的太太在每件事上都會問過我的意見,並把最終決定權交給我,我想這是所有父親所需要的。不論我原本參與多少、有無參與的動力,這樣的舉動會讓我更以喜樂的態度負起這份(在家教育)的責任。」「當我的太太遇到一些自學的困難時,或是碰到問題需要解決,她會來找我商量。我們常常溝通,在每一件事上溝通,並在溝通中以理解對方的想法為目標,而不是強調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溝通模式讓我們夫妻更合一。」「因為我們家的媽媽在凡事上都請我做最後的決定,她從未強迫我做什麼決定,或覺得我應該做什麼抉擇。我也認為身為一家之主,我應該負起我當負的責任,因此幾乎沒什麼機會可以讓我們發生爭執。」

  廖年明認為: 「領袖的概念是,他是最後下決定的那個人,但是決定的過程是討論而來的。在我們家中媽媽是比較有創意、比較有想法、比較有異象,所以我常常參考她的意見,正如有些企業的領導者對未來並不一定很有想法,因此他需要有幕僚來讓他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走,所以媽媽可以是很棒的幕僚,可以很自由地分享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夫妻就會說,這是「我們的異象」而非「你的願景」。

二、 帶領全家人展開年度家庭計畫

  在廖年明的家中,每年度的開始都會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由爸爸帶領全家人展開年度家庭計劃,年度計畫中的大項共分為:財務、夫妻、親子、家族、旅遊、社交與信仰上的成長。所謂的「信仰上的成長」是設訂自己信仰上的目標,例如:每天要讀靈命日糧一篇、今年不亂發脾氣或要說造就人的話;「財務」則從退休金計劃及孩子教育年金計劃去反推每年的儲蓄目標,然後對明年的花費做一規劃;「夫妻」則是重新探討彼此關係現況、彼此溝通時間是否充分、溝通品質好不好、是否覺得對方更愛自己;「親子」則是去探討孩子的教養及互動現況;「家族」的重點則放在與父母的互動上;「旅遊」則是規劃出明年的旅遊景點。討論之後邀請其他人扮演鏡子給予補充及回饋。

  廖年明說:「管理上有個原則就是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核〉、Action〈修正〉,年度計劃完成後,夫妻可以每季撥出一些時間來Review,Review的精神是肯定大於批評論斷,夫妻可以為已經啟動的計劃、已完成的部份來喝采及慶祝,當計劃不如意時要以關懷來代替指責、嘲諷,瞭解對方所碰到的問題,共同來想出一個可行的解決之道,因為有的責任是由這個團隊成員共同承擔,所有的問題當然由彼此來共同解決,而不是互相推諉責任,要對方為執行不力去負擔所有責任。」

三、 給媽媽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一個在家教育的媽媽真的非常辛苦,因為媽媽是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幾乎都在工作,沒有上下班之分,若還要擔任老師的角色,這時媽媽的壓力必然會非常大,媽媽的壓力大情緒就會不好,一個家中的媽媽若情緒不好,先生和孩子的心情也不會好,如此家庭就無法保有合諧的氣氛,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在家教育反而不見得是好事。因此黃夏成常常在各式大型演講中,鼓勵爸爸們要像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一樣,需要主動觀察、協調媽媽的情緒,常常思考自己是不是給媽媽太多的要求、太高的標準或太重的工作量?要接納、包容、體貼妻子的需要,要當媽媽最大的支持者,常常傾聽媽媽的心聲或抱怨,還要常常給予鼓勵、讚美、和肯定,常常提醒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並不是重點,要常常想到心中對家庭的異象和夢想,因著夢想而付出就能感受到每一個腳步的甜蜜。

四、 將自己的專長傳承給孩子

  因為爸爸每天接觸職場,比媽媽較有機會看到社會的現實面,也會對孩子未來是否有競爭力較為關切,特別是有些爸爸覺得對兒子的教養應該與女兒不同,因為他知道兒子未來要面對什麼樣的挑戰與責任。所以若爸爸能透過在家教育將自己專長當成一個課程傳承給孩子,這些知識在未來都是進入社會之後能使用得到的能力。廖年明說:「由於我身為企管顧問師,所以我的孩子每天要看《商業周刊》兩個故事,跟爸爸或媽媽討論三個觀點。他們很明顯是企管顧問師的孩子,比如說他們知道何謂PDCA(plan, do, check, action),也知道什麼是SOP(標準作業流程)。爸爸這一生有很多的經驗都可以跟孩子分享,我非常享受教學過程」。「我們家的教材選擇使用學校的課本,當我敎國語時也會加入一些我有興趣的天文地理,或加入一些人生的觀點,我非常慶幸自己成為一個在家教育的爸爸,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有機會將我生命的經歷在教學中一點一滴的傳承給了孩子!」

五、用爸爸的眼光發掘孩子的潛能

  因為男女的特質大有不同,所以爸爸看孩子的眼光其實會和媽媽不一樣。有些媽媽會體恤先生工作太辛苦,覺得自己沒有上班就應該總攬家庭的所有工作,但事實上保留一些空間給先生和孩子互動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廖年明說:「透過親自參與教學我有更多機會發現每個孩子的恩賜,我想這是教養的精髓之一;要引導孩子知道自己的恩賜。我常問孩子們,如果鱷魚跟熊打架誰會贏呢?我的孩子都知道答案是端看在哪裡打架,如果在水裡是鱷魚會贏,如果在陸地則是熊會贏。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鱷魚還是熊,如此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夢,一起發現上帝為他築好的人生舞台。雖然人生這回事充滿著不確定,但是陪著孩子走下去,他的心裡會愈來愈雪亮。曾經我告訴過我的老大嘉路:「你的人生舞台是在十八歲之後。」因為我知道他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孩子,想像力很豐富,雖然他在國語、數學等等重複練習的基本知識上學習的很辛苦,但是十八歲之後的舞台需要的是創意,所以我很有信心的告訴他:「十八歲之後其他人都不會是你的對手」。我也常常問孩子:「你要的是什麼?」因為父母要協助孩子去築夢,陪伴他展開計劃與行動,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做這做那,我們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學以致用」,這件事情太重要了」。

六、 每年安排大活動整合家庭

  在家教育很棒的一點是可以透過活動帶給孩子體驗式的學習,因為孩子不上學只要爸爸的工作時間允許,全家人就可以展開生命大冒險。
黃夏成曾在2010年11月18日帶領著全家人展開「單車環島父母教練分享會」,這個為期20天的挑戰之旅,他帶著妻子和15歲的女兒與六歲的兒子,從台北出發沿途經過幾個教會分享教育的理念。透過這樣的單車環島之旅,他帶著孩子一起服事、帶孩子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讓孩子運用平常學習的知識、激發孩子的潛能與意志力,更讓全家人擁有無價的回憶寶藏箱。

結語

  《侏儸紀公園》的導演史蒂芬 · 史匹柏就這麼說過:「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Life always finds its way.)」在家教育最大優勢就是培養孩子的生命力。之所以不說「敎導」而說「培養」,是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就具有生命力。所以當我們養育了孩子卻常常發現,他們不再有感動,不再快樂,不能去愛,也不會學習了,這都是因為他失去了生命力。當他擁有生命的韌性,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他就能為自己的理想負責任,並且享受其中!這一切都是爸爸可以發揮自己最獨一無二的特質,引導孩子看見生命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