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旅程的驚喜

–- 理事長 黃建松 -–

  學習原本就是數十萬的學子們每天的本分,那對在家自學的孩子呢?如王海文牧師所提醒的:在家教育的家庭所必須的堅持有:(1)覺得被愛、有安全感(2)管教兒女、使之順服(3)品格教育(4)引發孩子學習的興趣(5)為未來描繪遠景(6)學好最基本的學科(7)發掘資訊、學習新事物。其中我們對孩子的基本學科(例如閱讀、寫作,數學等)的學習,不是要求或看重分數的高低作比較,而是要留意學習的過程 (態度認真嗎?願意努力嗎?)。因為透過此過程可形塑孩子的品格與特質。

  如果有兩個孩子,一位是平常但非常努力(只能得到70分),另一位是智慧超凡(很隨便都90分)。試問該鼓勵過程還是最後的成就呢?很遺憾地,絕大多數目光會很自然地聚焦在後者,認為是明日的閃亮巨星。前中原理工學院(中原大學的前身)院長韓偉先生曾表達念博士不過是培養學生負責任態度的過程。最近家人陪伴大女兒參與大學入學面試的準備過程,更是對韓偉院長的看法感同身受。

  我們準備書面審查資料與面試的重心,就放在在家自學的歷程,以及參與教會禱告團到印度參訪的所見所聞。簡言之,她的主要論述是一篇沒有信仰字眼的生活歷程。接近正式面試前,她報名學校舉辦的兩場模擬面試,教師們的評價正面:很熱情、動機清楚強烈、應答自然流利、⋯⋯。從兩場的面談,得到一個心得,學校的教師們有非常強烈的動機想要認識在家自學這回事。大女兒不著痕跡地將在家自學的理念與結果在教師面前行銷出去,並得到正面的迴響,這是大女兒最高興的一件事。

  四月幾場正式面試下來,幾乎不同系所教授們都圍繞著一個主題: 在家自學。有教授問與信仰有關嗎?是基督徒嗎?大女兒的回答簡潔:是。也有教授詢問太多自學以至於來不及面試專業相關的題目。大女兒說面試當中夾雜了教授們的笑聲(來自Q&A),緩和不少嚴肅的氣氛。最後如願以第一志願進入個人心中理想的學校與科系。

  事後,大女兒就讀學校例行性地舉辦多元入學的說明會(對象是家長們),會中學校安排了兩位學生分享,一位是繁星推甄上台大,校排名在百分之一,學業成就非常優秀的學生,而另一位就是我們家的大女兒。會後母親們圍著大女兒,向她要班級姓名,以取得聯絡的方式,甚至當場詢問輔導室能不能安排她對高二生分享。我想一位像鄰家的孩子以很平常的方式學習(三年來沒有補習),能夠進入一所不錯的國立大學,是會帶給許多沒有充分資源家長盼望的。

  回想大女兒個人的歷程,如果父母只看重分數,而忽視過程所能培養孩子的機會(例如:責任感、殷勤、忍受挫折的能力⋯⋯),我們會不會間接地教導孩子只要有好分數就好(與凡事功利掛帥雷同),那在家自學的孩子在師長與教授的面前要如何有良好的互動呢?在基本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孩子一定會遇到挑戰與挫折,而我們父母看見此景況,也很容易一起感受到挫折。在這個時候,我們的選擇是什麼?回想教年幼的孩子拿筷子用餐時,如果孩子學的不順利,我們就順著說沒關係,會用湯匙就夠用了。如果學用湯匙時也不順利時,看見孩子在挫折中的情緒反應,一直教都不會,我們就說沒關係,會用叉子就夠了,如果學用叉子時又不順利時,那時怎麼辦呢?有時會聽到父母親說這些學不會沒有關係,因為孩子將來要做什麼、做甚麼的,反正也用不到,而這些父母的孩子還在小一或小二的年紀,就已經為孩子下了人生如此重大的決定,年幼的孩子清楚嗎?以上只是引用父母在教導孩子日常生活能力作為例子,學習基本的學科是類似的。如果遇到瓶頸先不要太快放掉!協助孩子克服瓶頸,能培養孩子的品格。慕真許多有經驗的家庭,可成為我們的資源與協助者。我們的初衷是培養「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我們希望透過在家自學的歷程,教育出什麼樣式的龍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