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思無邪

–林祺–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大序〉

  詩的表達,在於抒發內心的情感。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禮樂制度,而禮樂制度所強調的就是充分的抒發情感,而情感的抒發也要有所節制。而詩經作品的表達,正符合這個標準。

  〈蒹葭〉傳達的是人對理想的追尋與渴慕之情;〈柏舟〉傳達了人不得志的鬱悶與掙扎;〈綠衣〉一詩抒發了對亡妻的懷念;〈燕燕〉則是訴說感情至深的莊姜和戴媯生別離之悲悽。但這些作品的情感表達,卻不至於太過氾濫,例如〈燕燕〉中,雖然心中充滿離別之苦,卻還是對戴媯發出「終溫且惠,淑慎其身」的鼓勵之語,勸勉她「先君之思,以勗寡人」;而〈綠衣〉中的丈夫,以睹物思人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對亡妻的思念。〈螽斯〉以象徵的筆法,賀人婚後多子多孫。從這些詩看來,孔子說的「思無邪」就是如此吧!難怪孔子要把詩經作為教科書。

  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情感的表達,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源。〈碩人〉中描述的女子「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奠定了中華文化對女子的審美觀。還有祝賀人結婚時的「宜室宜家」,「翠玉白菜」上螽斯象徵多子多孫,都是從詩經而來的。詩經也記錄了周代生活的寫照,從〈擊鼓〉可以看出百姓被迫出征而離鄉背井的無奈。

  《詩經》,是中華民族共同情感的表達,是周代人民生活的寫照,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發乎情,止乎禮」的典範,是「思無邪」。